《綜藝快樂劃水,國家夸我功高至偉》第172章

  忽而琵琶轉了曲調,沈予微唱誦道:“明月別枝驚鵲,清風半夜鳴蟬。”

  直播間的觀眾們就像小朋友一樣積極搶答,并且是答對了能得小紅花的那種。

  【辛棄疾!《西江月·夜行黃沙道中》。】

  【畢業好久了,不記得,這首詩詞和夏天有關嗎?】

  【就是描寫鄉村夏日夜景的!】

  華夏的古詩詞很多都是唱誦的,比如樂府詩,比如詞,只是過了那麼多年,這些詞曲的樂譜大多已經失傳。

  像《西江月》就是唐朝時候的流行歌曲,它原曲比較哀傷,傳到宋時,這曲的調子有些許變化,辛棄疾在寫《西江月》時,又增加了一些自己的變動,所以這首曲子沒有太多傷悲,反而處處透著寧靜。

  而這種寧靜由沈予微唱出來,是再合適不過了。

  大家聽著歌,就好像趴在云朵上,乘著清風,飄蕩在空中。

  當沈予微唱到“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”時,更多人回過神來,因為大多人對這句還是比較熟的。

  直播間的觀眾為了應景,開始發【呱呱~~】。

  就在大家沉浸在沈予微營造的夏日悠然氛圍中時,沈予微手中的琵琶模擬出了古琴古樸的琴音,透著縷縷苦悶,所有人的心都為之一顫,隨后琴音轉回琵琶聲,徐徐,急急,切切,營造出了風雨交加的場景。

  明明現在是夏天,大家卻突然覺得冷了起來。

  “八月秋高風怒號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”沈予微的歌聲透著厚重蒼涼,仿佛帶著人們回到了千年前那個破敗的茅草屋。

  狂風卷走了屋頂的茅草,茅草渡過江落在對岸,還有得高高掛在樹梢上……

  在戰亂尚未平息的當下,人啊,不就像那茅草,只能在空中亂飛,半分由不得自己。

  干瘦的老人拄著拐杖,望著眼前的一切,輕聲嘆息。

  今晚,華夏人的DNA已經動累了。

  當沈予微唱到“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!”時,曲調明顯變得激昂起來。

  大家仿佛看到了,看到那個破舊的茅草屋里,即使自己身處困境,也依然為民憂,為國憂的老人。

  就在沈予微唱道:“嗚呼!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!”

  清亮的歌聲仿佛穿透黑暗的光,詩人雖老,可心不老,那顆炙熱滾燙的憂國憂民之心沖破狂風暴雨的秋夜,照亮著黑暗動蕩的世界。

  藝術廳內的燈光忽然亮了,明亮的燈光照在沈予微的臉上,照在每個觀眾的臉上。

  有得觀眾眼眶都濕潤了,即使是在后臺,負責操控電腦的工作人員,在聽到沈予微的演奏和唱誦時,也情不自禁地揉了揉眼睛。

  音樂承載著情感,思想,其背后有故事,有記憶,那是AI無法理解也無法創造的東西,也是喜歡用AI去攻擊他人的人無法理解和無法擁有的東西。

第124章 世界名曲

  明明已經來電了,可大家都沉浸在沈予微的音樂聲中,似乎一點都未察覺。

  沈予微停下吟唱,手指輕攏慢捻著琴弦,像是簌簌落雪聲。

  她緩緩道:“每當我唱起這些歌,就會想起他們。想起和他們把酒言歡的時光,即使過了……”

  沈予微微微一頓,想起她經歷的一次又一次的“故人老矣”“美人遲暮”,可她腦海里印象最深的,永遠還是他們風華絕代時的模樣。

  “過了許多年,我依然記憶猶新,那些寶貴的記憶和情感,是無法被取代的,我想音樂本就該是如此。”

  “之前有位同學曾問我,學音樂還有意義嗎?”

  今天被朋友硬拉來的程首溪正坐在觀眾席里,聽到這句話,他的肩膀猛地顫了顫。

  “這讓我想起去海青傳媒大學拜托老師幫忙尋找樂器時,曾經路過你們音樂社,學西洋樂的同學正在彈奏鋼琴,他反復演奏,就是不滿意,突然從另一間琴房里傳來揚琴的聲音。”

  “這揚琴聲敲敲打打,琴音里透著頑皮和戲謔,像是在嘲笑隔壁的鋼琴聲,你都反復練了十幾次了,能不能行?求求你,換下一段吧。”

  “鋼琴不服氣,當即反擊,兩人一個彈,一個敲,最后不僅對上了,還聊上了,然后一起演奏了世界名曲《兩只老虎》。”

  學生們聞言,全都發出輕松愉快的笑聲。

  不僅是在場的學生,就連直播間里學過音樂的學生都深有體會。

  他們誰沒有被反復的琴音折磨過,誰沒有在琴房里斗過琴,可有時斗著斗著好像又心有靈犀般,突然合奏起來。

  “所以我想‘學音樂還有意義嗎’,這個問題不應該問我,而應該問你們自己。”

  “問你們流過的每一滴汗水,手上磨出的每一個薄繭,甚至還有被老師罵時眼里落下的小珍珠。”

  沈予微說到這時,有不少學生都笑了,在座的百分之九十九都被老師罵哭過,而他們的老師曾經也被老老師罵哭過。

  “還有問問你們與同伴一起練琴時的時光。”

  “愿你此生盡興,不負心中熱愛。”

  沈予微擲地有聲的話語就像是雨滴落在音樂系學生的,仿佛一夜之間,讓他們干涸的心田滋潤起來。

猜你喜歡

分享

分享導語
複製鏈接